新闻资讯
11 月 13 日消息,据上证报中国证券网报道,在今日举办的 2024 全球6G发展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表示,6G 技术的发展已经从单纯的技术研究阶段迈向标准化研究阶段。今年 9 月 12 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业务与系统技术规范组(SA)第 105 次全会上,3GPP
7 月 11 日消息,7 月 10 日,由中国通信学会主办,北京邮电大学承办的“信息论:经典与现代”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工信部、科技部、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等单位有关领导,多位院士及相关领域专家出席会议。会议围绕北京邮电大学张平院士及其团队在语义信息论方面的理论突破、语义通信的关键技术等内容进行研讨,并正式发布国
“移动通信的发展每10年一代”这个论断是谁最先提出的?对此我求索了很久,但一直没有找到答案。但无论如何,从1G到5G,就是按照这条定律发展过来了,至少是从技术标准上。这应该和摩尔定律类似,也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那么,6G之后,还会有7G,甚至8G吗?这里再提一个预言:康波周期。所谓康波周期,是俄罗斯经济学
根据央视新闻的报道,我国6G推进组组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表示,6G技术实际上是5G代际更新的一种创新技术。由于移动通信每十年一代,因此面向6G的商用时间大致在2030年左右,而标准化制定时间将在2025年进行。最近,我国6G推进组首次对外发布了《6G网络架构展望》和《6G无线系统设计原则和典型特征》等技术方
11月13日消息,今日,2024全球6G发展大会在上海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开幕式上发表题为《6G多场景目标要求适配之策》的演讲,他提到6G未来不一定是全国无缝覆盖的网络,而终端将会是多样性的。邬贺铨指出,6G未来的应用不会像4G那样是一个全国无缝覆盖的网络,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很多特定的需求不是刚需,只是小众需
研究背景智能反射面(RIS,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是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一种全新技术,通过对电磁信号的相位、幅度、极化、频率进行灵活调控,可有效增强信号强度、提升覆盖补盲。目前业内已有多家单位开展相关研究,但在控制指令传输协议和面板接口规格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缺少切实可行的RIS远程控制
近日,中国移动召开主题为“协同众创 智启未来——未来启航·6G创新发展论坛”,围绕 6G 未来发展方向,分享前沿技术观点、研判机遇挑战、发布创新成果。论坛期间,中国移动携手中央企业和产学研合作伙伴,发布未来产业6G领域白皮书。本次发布的6G白皮书包括《6G通感算智融合技术体系白皮书1.0》《6G数字孪生网络安全技术白皮
6 月 20 日消息,中国电信官宣,近期,中国电信卫星公司携手北京邮电大学、银河航天、中国信通院、展锐等合作伙伴,在中国电信北京地球站共同完成了国内首次6G星地链路外场地面测试。本次测试利用自主研发的卫星模拟器、终端模拟器、软件定义试验平台等核心装备,在项目团队制定关键技术验证方案、搭建外场测试
5月18日消息,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王江舟表示,5G出现已经快五年了,但发展有点令人失望。“之所以说失望,5G还服务不到垂直行业,主要还是普通消费者的应用,所以就需要6G。6G应用的需求就是通信、感知、计算、AI等一体化融合。”王江舟说道。在这之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也表示,5G红利不及预期。邬贺铨指出,运营商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