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引言

低空飞行器发展现状与电磁环境挑战

近年来,低空飞行器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其应用场景已从传统军事领域快速扩展至民用物流、农业植保、城市安防、应急救援等20余个垂直领域。据中国民航局统计,低空飞行器日均飞行架次从2023年的12万架次激增至2025年的85万架次,年均增长率达38%,预计2030年全球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2.1万亿美元。

伴随数量与应用场景的扩张,低空飞行器面临的电磁环境复杂度呈指数级攀升。该环境是地面发射源(如高压输电线、5G基站、工业设备)、空中通讯导航设备及自然现象(雷电、地磁暴)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频谱资源有限、设备种类繁多、电磁波传播易受地物遮挡反射等特点。

复杂电磁环境已导致多起安全事故,例如2024年12月福建泉州与奥兰多的无人机表演中,大量飞行器因信号干扰坠落,造成设备损坏及人员受伤。国际航空安全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1.2万起无人机失控事件中,76%与5G基站等新型干扰源直接相关。

电磁兼容性(EMC)基础理论

电磁兼容性(EMC)是指电子设备、分系统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运行,同时不对该环境中的其他设备产生无法忍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其核心理论框架包含三个关键要素:发射、传输与敏感度。

低空飞行器的电磁干扰机理具有显著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复合材料机身导致雷电敏感性增加。传统航空器多采用金属机身,可通过自身导电性实现雷电能量的快速消散与屏蔽,而低空飞行器广泛使用的复合材料机身导电性较差,雷电能量难以通过机身结构有效传导,导致设备对雷电干扰的敏感性显著提升。

国内外电磁兼容性测试标准分析

国内标准体系

国内低空飞行器电磁兼容性标准体系可按"现行标准-征求意见稿"分类,其演进呈现从设备级测试向系统级综合评估扩展的趋势,并持续强化与国际标准的衔接。

现行标准

以GB/T 38909-2020《民用轻小型无人机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与试验方法》为核心,该标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于2021年2月1日实施,适用范围覆盖民用轻小型无人机系统,核心测试项目包括辐射发射、传导发射、辐射抗扰度、传导抗扰度、工频磁场抗扰度、静电放电抗扰度、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浪涌抗扰度、电压暂降和短时中断等。

征求意见稿

《航空飞行器系统电磁兼容性试验方法》(计划号T-469)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牵头,适用于通用航空飞行器, 包括以航空发动机为动力的固定翼、旋翼等有人机及无人机系统(无人机应含其地面控制站系统),核心技术内容包括系统自兼容检查、外部射频电磁环境抗扰度测试、全机静电放电抗扰度测试等。

国际标准体系

国际低空飞行器电磁兼容性测试标准体系呈现多维度发展特征,不同标准基于应用场景和技术需求形成差异化侧重点。其中,美国航空无线电技术委员会(RTCA)发布的RTCA DO-160G是应用最广泛的综合性标准,涵盖16项环境测试(含电磁干扰/抗扰度)。

标准号 发布机构 适用范围 核心测试项目 特点
RTCA DO-160G 美国航空无线电技术委员会 航空电子设备 16项环境测试(含电磁干扰/抗扰度) 被FAA、EASA广泛采用
SAE ARP5583 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 高强度辐射场(HIRF)防护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 针对复合材料机身优化
EUROCAE ED-248 欧洲民用航空设备组织 民用航空器 全机电磁兼容性验证 与DO-160G兼容

国内外标准对比与差异

低空飞行器电磁兼容性测试的国内外标准在技术侧重点、测试细则及应用场景覆盖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既反映了技术发展路径的不同,也体现了应用需求的分化。

对比维度 国内标准特点 国际标准特点
标准侧重点 侧重地面设备兼容性,针对无人机系统、地面控制站等制定专项要求 强调空-地一体化干扰,要求设备兼容多场景标准
测试细则明确性 对测试工况、接地条件等关键参数进行明确规定 仅提供测试示例图,未明确工况、接地等操作细节
应用场景覆盖 重点覆盖通用航空及低空飞行器,补充无人机及地面控制站的系统级测试要求 侧重传统有人机电子设备测试,覆盖更广泛的空-地协同场景

低空飞行器的电磁兼容性特点

复杂电磁环境适应性

低空飞行器工作在1000米以下空域,面临地面建筑、高压线路、通信基站等多重电磁干扰源,需同时满足抗干扰能力和低辐射要求。

多系统电磁耦合风险

集成了通信、导航、飞控、动力等多套电子系统,各系统间存在潜在电磁耦合路径,易引发自干扰问题。

复合材料机身影响

大量使用碳纤维等复合材料,导致传统金属屏蔽效能下降,需采用新型电磁屏蔽技术。

动态电磁特性

飞行姿态变化会导致天线方向图改变,电磁辐射和接收特性呈现动态变化特征。

电池供电系统特殊性

直流电源系统易产生开关噪声,对敏感电路(如MEMS传感器)造成传导干扰。

电磁兼容性测试项目体系

电磁干扰(EMI)测试

辐射发射测试

辐射发射测试是评估低空飞行器在工作状态下通过空间传播的电磁辐射强度,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限值,避免对周围无线电设备及通信基础设施造成干扰的关键环节。该测试主要针对低空飞行器整机及地面控制站,覆盖30MHz-18GHz的频率范围,涵盖其通信导航核心频段(如2.4GHz、5.8GHz)。

传导发射测试

低空飞行器因电池密集布局及电机高频开关特性,其内部电源系统易成为传导干扰的主要耦合路径。电池管理系统与电机控制器在高频开关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噪声,可能通过电源线传导至地面站或其他设备,引发供电异常、数据传输中断等风险。

电磁抗扰度(EMS)测试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

在城市密集电磁环境中,基站密度普遍≤500米/个,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需在复杂射频场中保持稳定运行。此类环境中,无线电通信、导航信号、雷达信号等宽频段干扰交织,对飞行器的抗干扰能力构成严峻挑战。

静电放电(ESD)与浪涌抗扰度

低空飞行器在多人员操作场景中面临显著的静电放电(ESD)风险。例如农业植保作业中操作人员频繁接触设备、物流装卸过程中人员与飞行器部件的交互,均可能因人体静电积累引发放电。

特殊场景测试

随着低空飞行器集群作业模式的快速发展,如无人机编队表演、协同物流配送等应用场景的普及,多机间射频信号的相互干扰及其叠加效应已成为影响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关键因素。

测试项目 测试条件 技术挑战 应用标准
多机协同干扰测试 3架以上无人机编队飞行 干扰信号同步采集 RTCA DO-317A
雷电间接效应测试 模拟雷电脉冲波形(8/20μs) 复合材料机身耦合路径复杂 SAE ARP5412
高压输电线电磁环境测试 模拟110kV输电线路电磁场 磁场强度达50μT GB/T 34668-2017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低空飞行器电磁兼容性(EMC)测试的必要性可系统归纳为"必要性四象限",即安全保障、法规准入、性能优化与成本控制,四者共同构成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的基础支撑。

安全保障

低空飞行器面临复杂电磁环境(如反无人机干扰、雷击浪涌等),电磁干扰是导致失控、设备损坏甚至人员伤亡的关键风险因素。

法规准入

国内外已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国内以GB/T系列为主,国际涵盖CISPR、ISO、IEC及RTCA DO-160等。

性能优化

EMC测试可提升设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通信导航可靠性,通过辐射/传导发射测试控制EMI。

成本控制

全流程自动化测试设备可提升测试效率、降低人力成本,而预合规测试能有效减少首次测试失败率。

政策与技术建议

为推动低空飞行器电磁兼容性(EMC)测试体系的完善与行业健康发展,需从政策、技术及国际协作三方面协同推进。

 政策层面

加快《航空飞行器系统电磁兼容性试验方法》等核心标准的正式发布与落地实施,明确民用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的EMC测试要求。

 技术层面

普及近场扫描、频谱分析仪与三维定位技术及全流程自动化测试系统,实现测试数据自动上传、报告生成及干扰源快速定位。

 国际协作

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的对接,推动国内EMC标准与RTCA/SAE等国际标准的互认,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以提升话语权。

寻找更多销售、技术和解决方案的信息?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020-2204 2442
邮箱:Sales@greentest.com.cn
微信客服二维码
Baidu
map